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雷电击死算意外保险理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雷电击死算意外保险理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雷电击死人如何赔偿?
答题:有几个方面情况分别介绍一下。一个人闲一晃去空旷的地方溜狗溜弯遇到了雷雨天气被雷电击死人了。这样被雷电击中死人,这是自然灾害,沒有什么赔偿。如果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单位组织在抗洪抢险中被雷电击死人由单位按相关规定赔偿。
如果人体被闪电击中,会发生什么?
被闪电击中,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亲眼看见过,大概十年前,有一次到果园去摘苹果,刚到果园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幸好有两间小房子。房子之间相距二十米左右,其中一间旁边有一棵大树,由于雨势较大所有人都进了房子,旁边有树那间容不下了,我只有跑去了另一间里面。雨越下越大,感觉一道亮光闪过,那边房子里的人完全倒了,吓得我们不知所措,抱头蹲在房子外面。等雨过后,被击倒的几个人已爬起来坐在地上,幸好都没事。听他们说感觉一头一阵弦晕,就被拉倒了,有一个人被甩出去几米远,头发完全直立着,好恐怖。这样的***是最***的,多数遭雷击中的人不死也是残废,不过这种事发生的概率不多万分之一吧。
在古时候,被闪电击中认为是坏事做多了,遭了雷劈。也有一些术士认为,这是飞升前的渡劫。在现代,人们知道了闪电不过就是天空云层的放电现象,被击中就是被电到了,没啥神奇的。不过,话虽如此,被闪电击中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多数人仍然对闪电等宏大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
那么,被闪电击中后会怎么样呢?会不会就像有的***作品里描述的那样,从此拥有了特异功能,走上了人生巅峰。或者干脆被击的直接穿越了呢?
这个问题,早在1752年,富兰克林就通过风筝实验尝试了雷电的滋味,当他把连接着导线的风筝送入天空并被雷电击中时,富兰克林用手碰触导线,立马就体会到了一种恐怖的麻木感、触电感。自此,富兰克林不仅证明了闪电就是电,也成了首位主动被闪电电到的科学家。之后,各国科学家们纷纷开始模仿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直到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人们才再次认识到闪电的恐怖,纷纷停止了盲目的实验。
所以,被雷电击中,科学家们用亲身经历告诉了大家,绝对不会有特异功能,也不会穿越。而是小则有触电的麻木感,大则直接毙命。当然了,除了这些为了科学事业主动接触雷电的科学家,生活中也有一些被动被闪电击中的人。这些人虽然大部分都***的活了下来,但是滋味却并不好受,例如被雷击后心跳和呼吸微弱甚至停止,出现昏迷等***死状态;抽搐、皮肤组织被烧伤,重者危及生命;神经系统损坏,耳聋、失明、甚至偏瘫。少数患者还会发生肠道功能紊乱、肠穿孔、胆囊局部坏死、胰腺灶性坏死、肝脏损害伴有凝血机制障碍、白内障和性格改变。
所以,被闪电击中,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奉劝大家,打雷下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止被雷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点个赞和关注吧,总有你想要的~
低于160优电压的电击很少对人的生命造成伤害,160伏至260伏电压之间的短暂电击就会造成人体轻重不等的伤害,大于260伏小于300伏电压的短暂电击,如果没有得到及时问救治,将会造成人的生命体征部分甚至全部丧失而死亡;300伏电压以上的长时间电击,将会导致人的组织器官严重破坏直致焚烧而化成骨灰。
如果人体被闪电(雷)击中,会发生三种可能:
第一种被烧伤。实际上这不是被雷完全击中,也就是说雷击时人体不处在强电流的中心位置,只是在雷电边缘,感应雷电,烧伤不严重,及时救治没有生命危险。
第二种,严重烧伤。人体离雷电中心区较近,接触的电流电压较大,或者有一定的防护,如穿绝缘衣鞋,当时没有跨步站立。这种有幸存,是在抢救得当及时的情况下。
第三种,死亡。没有任何防护,被雷完全击中,瞬间心脏就会被击穿,强大的电流不把人体烧成灰,也会烧得面目全非,幸存者很少。特别是有一种球雷,大树都可击断,何况一个肉体之驱怎能抵挡!
所以,我们都要懂得一点防雷电的基本常识,特别是处在雷击高发区的人,更要注意。防雷击的最好的办法,1,在雷雨时最好不要外出,不要在露天站立。2,在家里最好把强弱电源都截断,把门窗关上,不要到阳台门窗站立,不靠近电器。3,外出时不要撑伞顶及手把都是金属的伞,也不要肩扛有金属的物件在雨中行走。4,不要到大树下避雨,更不要靠近电线杆。5,不要冒雨在水中游泳。
6,雷电来时,如果附近有屋,或者有公交车可以躲避,或者原地双脚并拢,或单脚站立,千万不要跨步。
谢谢联明邀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雷电击死算意外保险理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雷电击死算意外保险理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601098.cn/post/3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