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平安驾驶人意外保险742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平安驾驶人意外保险742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该句出自唐代岑参的《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唐代 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扩展资料: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不是安禄山一个人领导叛军。“安史之乱”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历时7年2个月1天。之所以大这麽久,叛军先后出现了四位领导人物,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史思明(安禄山部将)、史朝义,唐王朝内部也是互相掣肘,期间断断续续才打了这麽久。(安禄山剧照)
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是唐朝东北方向的三个节度使,拥有精兵15万。河北这样一地区由于“五胡乱华”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集区,民族矛盾比较集中。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叛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洛阳。唐朝名将哥舒翰和安禄山的部队对峙在潼关,哥舒翰坚守待变,叛军也攻克不了潼关,唐玄宗和杨国忠却执意哥舒翰出战,结果导致唐军大败,长安城也没有积极布防,随即丢失了都城长安。
潼关之败,丢失长安非将领不能战,兵不够强,而是唐玄宗、杨国忠的错误指挥造成的。
安禄山在打下长安后,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据史料记载,安禄山特别的肥胖,有眼睛疾病,脚部也有溃疡,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对和自己一起领兵儿子安庆绪也不例外,身边的侍卫也饱受其苦。安禄山有一个宠妃段氏,生了一个小儿子安庆恩,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安禄山的帝位,安禄山也有意费除掉自己的儿子安庆绪。
安庆绪知道后,担心自己的帝位和性命,于757年正月初五,安庆绪和安禄山的侍卫谋杀了安禄山,安庆绪自己称帝。(郭子仪剧照)
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众多的叛军将领们抢夺了大量的财物和美女后无心恋战。这时唐肃宗李亨没打招呼给唐玄宗就自己称帝了,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下,纷纷击溃安庆绪的叛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的部队溃散,大部依附了史思明,而安庆绪只带了1300人逃到邺城(河北邯郸临潼)。
757年陕郡之战,唐军大败安庆绪,安庆绪只带领1300人逃到邺城。按道理,应该快速进军消灭安庆绪,可是邺城之战在一年后才开战,这是为什么呐?
“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死后,是谁领导叛军坚持了八年?
战争不是儿戏,不是想要停止,说停就停下来的。
安禄山和史思明可以说是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也是以他们两个为主,才造成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兵造反的资本,其实都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给他的,这也是出于唐玄宗李隆基对安禄山毫无根友的信任,也是毫无防范。
安禄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辜负李隆基的信任,选择了起兵造反。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就被自己的儿子***了。
自从安禄山起兵造反以后,这个所谓的“大燕皇帝”一直流传,是叛军的领袖。
723年唐玄宗为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在边地设兵镇,赋予节度使军权、行政、财政、土地等大权,雄踞一方,因少数民族无入朝称相资格,宰相李林甫为一已之私,大肆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因此安禄山能独掌15万精锐部队,十四年不迁动。
从741年,唐玄宗懈怠朝政,纵情声色,杨贵妃一家权欲熏心,任意挥霍,其堂兄杨国忠官拜承相,妒贤忌能,骄纵跋扈,安禄山与杨国忠争宠争权因而交恶,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终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范阳兵起,七天后,唐玄宗确信乖儿子安禄山率兵造反,才调兵遣将防守洛阳,但仅月余洛阳被占。兵临潼关,直逼长安。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坚守潼关不出,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安禄山有意撤军,但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斩封常清、高仙芝,自毁长城。
唐玄宗命病废在家的哥舒翰率军20万,镇守潼关。哥舒翰立即加固城防,闭关固守。安禄山强攻不下,设计想诱哥舒翰出战,被哥识破坚守不出。奸相杨国忠怕势力渐大的哥舒翰危胁到自己,极力鼓动唐玄宗要求哥舒翰出战。
756年6月,哥舒翰部20万人出关作战,遭遇惨败,唐军最大的一只重兵集团河西陇右军基本覆灭,哥舒翰被部下火拔归仁绑到马肚子上投降安禄山。
756年7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史称唐肃宗,郭子仪和李光弼被授予宰相之职开始收复失地。
安禄山病重不能正常理事,喜怒无常,宛如疯子,身边侍卫饱受其苦。加之安禄山欲废大儿子安庆绪立小儿子安庆恩,757年正月初五,安庆绪和安禄山的侍卫谋杀了安禄山,安庆绪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叛军内部开始四分五裂。
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吃人为粮坚守睢阳,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同期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下收复了河东、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757年9月和10月,唐军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狼狈的只带了1300人逃到邺城,史思明以其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
758年9月唐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各部唐军围攻邺城安庆绪部,千古奇事的是唐肃宗唯恐功高盖主,难以驾驭竟不设大元帅之职,各部自行其事,更可怕是还派宦官鱼朝恩监军,让外行领导内行,安庆绪被唐军包围,急派人许以让位为条件向史思明求援。
759年3月,九路兵马与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九路兵马被狂风惊散溃败。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史思明重新占领洛阳。
确切的说,安史之乱中唐廷和叛军打了七年零两个月。说起来很有意思,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去世了,之后的叛军又接连换了三个领导,而且都是暴力夺权,可以说叛军内部一直处在内乱中,但就是这样看似很容易平定的叛乱却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实际上,期间唐廷不是没有机会彻底平定叛乱,但是机会稍纵即逝,***的皇帝们并没有抓住,以至于越拖越久,到了最后也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定叛乱。由此为***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劫难。
755年的冬月,安禄山再也不愿意被杨国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统兵近十五万,虽然并不是全部都听从安禄山的,但也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安禄山还招募了一些其他的兵员,安禄山当时对外宣称的是有兵20万,浩浩荡荡南下。而唐玄宗直到一周之后才真正相信那个憨厚滑稽的安禄山反了,于是赶紧调兵遣将,但并不怎么顺利,安禄山很快就攻下了洛阳,并在潼关几乎全歼哥舒翰的20万大军。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并没有积极组织反抗,反而是偷偷摸摸的带着杨贵妃、太子等人在几千名禁卫军的护送下往杨国忠的老家四川逃跑。唐玄宗一跑,长安就也成了叛军的了。之后就发生了马嵬兵变。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兵变,对***的未来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兵变之后,太子李亨与唐玄宗背向而行。唐玄宗继续他的逃亡,而李亨北上灵武决定收复失地。七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然后召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灵武商讨收复失地的***。
当时的***可以说从上到下是背着耻辱在艰难的前行,而且特别的有力量。郭子仪和李光弼被授予宰相之职开始收复失地,尤其是757年正月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确实给唐廷带来了好消息,叛军的凝聚力下降,而且安庆绪也没有什么军事能力。这一年,郭李二人收复了河东、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两京也已经收复,安庆绪狼狈的带着千余人逃回了邺城。
这是***彻底平定叛乱的第一个机会,而且不久史思明也带着8万人马降唐,如果这个时候***继续攻打安庆绪,并且对史思明做合理的安排的话,安史之乱很可能在758年的上半年就能被平定。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平叛却成了次要的,最主要的变成了回到长安,然后接太上皇唐玄宗回京。而且长期征战很可能已经导致粮草无继。
唐军开始了休整,而安庆绪则利用这个时间来重新调兵募兵,史思明也降而复叛。等到758年的八月,唐军才再次开始平叛,这个时候的叛军也早已恢复了元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平安驾驶人意外保险742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平安驾驶人意外保险742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601098.cn/post/17801.html